个人登录 | 注册
机构登录
《教师教育论坛》 34-36 2024年第12期 2024 12 教师教育论坛 |
---|
项目化学习《青春之光》人物通讯 |
作者: 吴仪 、杨仁平 、梅玲 |
摘要: 人物通讯作为新闻类文本,具有独特的阅读价值,但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青春之光》为例,探讨了人物通讯阅读教学蕴含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可能与必要性。通过明晰人物通讯阅读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明确学习实践的终极指向,为教学提供路径。同时,整合学习资源提供项目支架,实施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推动人物通讯教学走向纵深,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许昌学院学报》 62-66 2014年第1期 2014 1 许昌学院学报 |
---|
福克纳《八月之光》身份 |
作者: 刘道全 |
摘要: 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了多方面的主题,如种族问题,清教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等等,最重要的主题则是表现现代人自我身份的模糊不清,小说中的乔·克里斯默斯、海托华、乔安娜·伯顿的人生悲剧都缘于此。福克纳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56-62 2019年第5期 2019 5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
神学之光物理之光格罗塞泰斯特《论光》光的美学思想 |
作者: 赵小双 |
摘要: 在基督教思想中,光的美学思想至经院时期发生了一个相当大的转折,即对光的描述逐渐从神圣的神学之光向物理的可见之光转移。格罗塞泰斯特所著《论光》一书和他秉持的光的美学思想在这个转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格罗塞泰斯特在吸收古典时期光学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光的形而上学"思想,并以之为基础建立他的宇宙生成观。他的研究方法和多元的世界观对后世的光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9-93 2009年第5期 2009 5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复调特征 |
作者: 孙艳 |
摘要: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2-96 2020年第3期 2020 3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文学形象海洋诗叶玉琳闽东之光 |
作者: 许陈颖 |
摘要: "大海"作为文学形象之一,是古今中外诗歌书写的重要表现对象和想象源泉。在故乡海域的滋养下,诗人叶玉琳笔下的海洋诗不仅再现了地理文化空间上的"现实之海",而且在诗歌的本体追问和修辞立场上纳入海洋的生命气息,将"大海"形象转变为诗歌语言风景,并借助隐秘而丰富的海洋体验找到一条女性自我的回归之路。诗人把思想融入"大海",从现实之海、诗艺之海、心灵之海三个层面,由外到内实现了"大海"的形象构建,展示了"闽东之光"在文学层面上的传播。 |
《西部广播电视》 137-140 2022年第8期 2022 8 西部广播电视 |
---|
青春校园网络剧青春题材 |
作者: 梁婷婷 |
摘要: 作为影视作品的热门类型,青春题材一直备受关注。青春校园题材是网络剧的代表类型之一,也是网络剧中易出现高口碑、高质量、强反响的类型。本文从创作视角出发,引入受众理论,对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进行观察与研究,明晰该题材作品的优势所在。在梳理该题材网络剧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其创新点与局限性展开分析,并针对该题材创作所面临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 |
《西部广播电视》 91-91 2017年第9期 2017 9 西部广播电视 |
---|
青春电影青春回忆爱情因素 |
作者: 孙嫣然 |
摘要: 青春爱情题材电影是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出现的一种新题材.尽管各个题材口碑都不尽相同,但从收获的票房和实际的观赏效果来看,如今国内的电影市场中,小成本的青春回忆类电影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将从爱情的角度分析近几年人们较关注的青春回忆类电影,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谁的青春不迷茫》,等等,这一类型电影有着相似的外壳,不同的故事,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有美好与痛苦,青涩与蜕变、成功与失败,正是这些酸甜苦辣才让青春变得与众不同. |
《西部广播电视》 92-92 2015年第13期 2015 13 西部广播电视 |
---|
青春电影岩井俊二青春片 |
作者: 胡文雯 |
摘要: 在日本新电影运动中,岩井俊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多表现青春的残酷与纯美,在日本影坛独树一帜,成为青春电影的范本。本文主要对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美学特征进行浅层次分析,并与时下中国大陆青春电影进行简单比较。 |
《文学教育》 11-13 2021年第15期 2021 15 文学教育 |
---|
青春残酷电影青春残酷绘画70后挫败 |
作者: 李胤 |
摘要: 青春是一个魅力无人可挡的事物,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青春苦短,永不复返。然而,青春亦然有其残酷与忧伤的阴面。文章就通过对青春残酷电影与青春残酷绘画的缘起、代表人物以及叙事特征进行分析,表达了青春的挫败与尴尬,传达了艺术家们对"青春何处安放"的焦虑。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77-78 2015年第5期 2015 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
浮生六记陈芸新女性自由之光 |
作者: 邬晓怡 |
摘要: 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忆语体小说,世人对他的推崇主要集中在其语言清丽、思想自由等方面,殊不知书中主人公陈芸才是使这本书闪烁光彩的根本所在。陈芸聪慧伶俐、落落大方、不拘礼法、向往自由,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独立思考能力,可谓散发着新女性的光芒。 |
《西部广播电视》 137-138 2019年第19期 2019 19 西部广播电视 |
---|
体育电影男性后青春青春崇拜 |
作者: 赵春灿 |
摘要: 体育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观众的视野之外,这类影片多以讲述男性世界为主,其成长模式表现为青春和后青春的不同形态。前者大多讲述男性年少义气的励志青春,后者大多呈现男性中年焦虑的青春回归。“青春”与“后青春”是中国近几年男性向体育电影“青春崇拜”的两种面孔,本文选取《破风》和《飞驰人生》两部体育电影,分析其中男性成长模式的演变。 |
《社会科学前沿》 6244-6250 2023年第11期 2023 11 社会科学前沿 |
---|
青春期青春期发育失眠障碍干预 |
作者: 洪铭雨 |
摘要: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是研究者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政府也提倡学校为学生减压,并保障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失眠障碍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苦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大量研究发现青少年阶段存在广泛的失眠障碍,但这一群体的失眠障碍仍然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失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常见诊断方法、青春期失眠障碍的特征以及常见的干预手段方面进行浅述,以期能够归纳和描述青少年失眠障碍的现状,并为后续针对青少年失眠障碍的研究提供一定方向和建议,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79 2018年第4期 2018 4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父亲的微笑之光》艾丽丝·沃克创伤复原 |
作者: 李惠珍 |
摘要: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艾丽丝·沃克继《紫颜色》后探索黑人女性生存状态的又一力作。小说中沃克有意强化创伤叙事,透过受创者的创伤经历和创伤后症状,揭露白人霸权文化的这一罪恶根源,呼吁受创黑人群体尤其是黑人女性要有积极的创伤认知,通过社会支持和文化滋养等途径弥合创伤,进而实现创伤后成长。小说实则传递了作者对多元文化相融共生,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 |
《文学教育》 26-27 2016年第5期 2016 5 文学教育 |
---|
八月之光福克纳生态女性主义 |
作者: 刘瑛 |
摘要: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福克纳始终关注家乡的生态发展、关心南方女性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在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八月之光》中,读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解读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西部广播电视》 108-110 2018年第19期 2018 19 西部广播电视 |
---|
当代青春电影创作特征《谁的青春不迷茫》 |
作者: 王晓雪 |
摘要: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改编自著名作家刘同的同名小说,于2016年4月正式上映。该部电影将高中生的生活作为背景,讲述了由郭姝彤所扮演的资优生与白敬亭所扮演的差生之间所发生的种种故事,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历程以及生活烦恼。该部电影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网友称之为"难得可贵的青春历程"。基于此,本文将以此部电影为例,对当代青春题材电影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 |
《西部广播电视》 132-135 2021年第3期 2021 3 西部广播电视 |
---|
青春校园剧《你好,旧时光》“全景式”青春 |
作者: 王丹凤 |
摘要: 2014年始,青春校园网络剧便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一批青春校园网络剧涌现出藁。《你好,旧时光》以其“全景式”的叙事手法扩展了“青春”的广度,引发观众的集体青春共鸣。本文从《你好,旧时光》“全景式”青春的展现入手,分析其在叙事层面上对叙事情境、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构建,进而揭示其精神内涵与表达上的偏差,对今后青春校园剧“全景式”青春的展现提供借鉴。 |
《文学教育》 188-188 2019年第8期 2019 8 文学教育 |
---|
习作青春蒲公英 |
作者: 林阅千[1] |
摘要: 绽放的青春看着家乡的山水,想着青春的我,花季岁月的我。青春需要拼搏,青春需要奋斗,青春需要搏击长空。如同蒲公英被风亲吻着,即使自己无力飞翔,也要借助风里翱翔在无际的天空。不满足于井底之蛙的视野,而是要像老鹰似的在天空一览无遗。青春需要汗水的浇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80-86 2024年第1期 2024 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
---|
《八月之光》“圆形”空间实践南方探索 |
作者: 杨红梅 、杨欣妍 |
摘要: 小说地理的绘制想象与小说的空间创作有着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被掩盖的东西,以及空间是怎样引起故事与小说中的情节的。在“圆形”的空间运动中,“此刻”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及价值的探索。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不仅借助克里斯默斯的“圆形”空间实践展现了他对南方和美国种族冲突的戏仿;而且他还借助克里斯默斯在“圆形”空间实践中的内心自我在种族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冲突,艺术地展现了在20世纪美国国家民族化与一体化的发展与形成的背景下,不同肤色的人种在现实生存空间下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八月之光》的创作中,福克纳借助人物的空间移动展现了他对南方问题的探索和对艺术的建构。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0-442 2002年第5期 2002 5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青春期功血崩漏 |
作者: 包桂兰 、李景武 |
摘要: 青春期功血属于无排卵型功血,约占功血的20%,在治疗上,西医以止血和调整月经为主,中医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 |
《安康学院学报》 57-61,70 2020年第3期 2020 3 安康学院学报 |
---|
梁光正的光梁光正精神之光中国的堂·吉诃德 |
作者: 刘家民 |
摘要: 梁光正带着一种理想的光辉出现在梁鸿创造的人物系列中。他喜好幻想、满怀热情、乐于助人,浑身好像有着无穷的热情与精力。然而,他的一生却不断遭遇挫折,他的理想与追求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一个个破灭。梁光正就像中国化的堂·吉诃德,尽管我们对他的鲁莽、热情和失败不乏唏嘘和感慨,但他身上投射出的精神之光却令人敬佩。梁光正或许正在现实中逐渐逝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珍惜。 |
题名 | 作者 | 来源 | 数据库 | 操作 |
---|
1 |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人物通讯教学探究 ——以《青春之光》为例 | 吴仪 、杨仁平 、梅玲 | 《教师教育论坛》 2024年第12期 | 期刊 | |
2 | 《八月之光》中几个人物的“身份问题” | 刘道全 | 《许昌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 期刊 | |
3 | 从神学之光到物理之光:格罗塞泰斯特《论光》对光的美学思想的越渡 | 赵小双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 | 期刊 | |
4 |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 | 孙艳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 | 期刊 | |
5 | “大海”的形象构建与诗学阐释 ——叶玉琳的“海洋诗”论 | 许陈颖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 | 期刊 | |
6 | 探究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的创新与局限 | 梁婷婷 |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8期 | 期刊 | |
7 | 浅析青春电影中的爱情因素 | 孙嫣然 | 《西部广播电视》 2017年第9期 | 期刊 | |
8 | “岩式”青春电影风格思考 | 胡文雯 |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第13期 | 期刊 | |
9 | 90年代青春类电影与绘画叙事的共通性 | 李胤 | 《文学教育》 2021年第15期 | 期刊 | |
10 | 《浮生六记》中的“新女性” ————陈芸形象探讨 | 邬晓怡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 | 期刊 | |
11 | 青春与后青春:中国体育电影中男性的成长模式 | 赵春灿 | 《西部广播电视》 2019年第19期 | 期刊 | |
12 | 青春期失眠障碍回顾 | 洪铭雨 | 《社会科学前沿》 2023年第11期 | 期刊 | |
13 | 论《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创伤主题 | 李惠珍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 | 期刊 | |
14 | 通过《八月之光》的人物对比解读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刘瑛 | 《文学教育》 2016年第5期 | 期刊 | |
15 |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的创作特征 | 王晓雪 |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第19期 | 期刊 | |
16 | 以《你好,旧时光》看“全景式”青春的构建与表达 | 王丹凤 |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3期 | 期刊 | |
17 | 习作两篇 | 林阅千[1] | 《文学教育》 2019年第8期 | 期刊 | |
18 | 《八月之光》中“圆形”空间实践与南方探索 | 杨红梅 、杨欣妍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 | 期刊 | |
19 | 青春期功血的中西医治疗 | 包桂兰 、李景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 期刊 | |
20 | 俗世中“堂·吉诃德”的精神之光 ————评梁鸿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中的梁光正形象 | 刘家民 |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 | 期刊 |
出版物经营(出版物批发、出版物互联网销售)新出发(鄂)批字第1073号 电子出版物制作(鄂)电制证字第001号 音像制品制作(鄂)音制证字第01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鄂)字第009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