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登录 | 注册
机构登录
《中国临床医学》 415-417 2014年第4期 2014 4 中国临床医学 |
---|
髂静脉下腔静脉压力 |
作者: 刘坚军 、范隆华 、李旭 、陶悦 |
摘要: 目的:测定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双下肢的髂静脉、下腔静脉压力,计算压力差(髂腔静脉压力差),并探讨髂腔静脉压力差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经MRV确诊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32例,均合并同侧下肢静脉曲张.32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测定静息状态下双侧(患侧及健侧)髂静脉压力、下腔静脉压力,并计算压力差;同时行下肢曲张静脉的高位结扎术及激光闭合手术.结果:DSA造影结果显示,12例受压髂静脉管径增宽、密度减淡,2例受压段髂静脉充盈缺损,3例受压段髂静脉有分隔形成,21例伴有明显的侧枝循环,12例静脉排空延迟,5例未见明显异常.髂腔静脉测压结果显示,健侧髂腔静脉压力差为(1.1406±0.0985)cmH2O,患侧髂腔静脉压力差为(1.3594±0.1510)cmH2O,两侧静脉压力差均小于2 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或加重病例;合并静脉淤滞性溃疡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最高,达83.3%.结论:若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健侧与患侧的髂腔静脉压力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可认为髂静脉受压尚未造成患肢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或已代偿,故无需处理受压迫及狭窄的髂静脉,只需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即可达到良好效果.测定静息状态下髂腔静脉压力差可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
《巴楚医学》 4-6 2021年第4期 2021 4 巴楚医学 |
---|
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下腔静脉高压 |
作者: 鲁玲 、覃佳 、田杰 、赵文江 、蔡非 、张晓磷 |
摘要: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 ,BCS)是因肝静脉、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肝静脉、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的肝后性门静脉高压、下肢水肿等一系列症候群。目前采用简单分型法将 BCS 分为肝静脉型、下腔静脉型及混合型,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型在中国较常见[1]。下腔静脉闭塞型 BCS 系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从而引起下腔静脉高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胸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静脉曲张伴色素沉着、溃疡等[2]。研究发现 BCS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下腔静脉病变以膜性阻塞多见,节段性闭塞次之,均可能与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相关[3-4]。 |
《局解手术学杂志》 193-193 2005年第3期 2005 3 局解手术学杂志 |
---|
下腔静脉睾丸静脉解剖学变异 |
作者: 韩华 、项燕 、杨蓬勃 、马兆龙 、段保国 |
摘要: 下腔静脉的变异并不罕见,文献已有很多报道,但左位下腔静脉的变异极少出现,其发生率仅为0.2%~0.5%,且经常合并出现其它静脉和器官的变异。在临床工作中,后腹壁区域的手术、介入治疗及心导管检查术等经常涉及下腔静脉,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术中损伤这些变异的血管,除了术前通过田、B超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外,临床工作者还必须对已发现的不同变异有所了解。本文将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的一例左位下腔静脉并双侧睾丸静脉变异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相关科室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922-924,928 2009年第5期 2009 5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
---|
腹膜后肿瘤下腔静脉结扎下腔静脉切除肿瘤/外科学 |
作者: 卫勃 、陈凛 、李沛雨 、吴欣 、唐云 、郝璐 、梁发启 、李荣 |
摘要: 目的 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时,评估单纯结扎和切除下腔静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肿瘤病人116例,接受手术的93例完全切除率93.55%,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共13例(11.2%),按照肿瘤累及位置将下腔静脉分为3个节段,A: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B:肾静脉节段下腔静脉;C:肾静脉以下至髂血管分叉.结果 A组2例,B组2例,C组8例,1例累及下腔静脉全程.下腔静脉修补5例,肾静脉以下至髂血管分叉下腔静脉单纯切除、远近端缝扎4例,肾静脉平面节段下腔静脉切除,两侧肾静脉结扎1例,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平面结扎2例,下腔静脉全程切除1例.结论 腹膜后肿瘤累及并导致F腔静脉闭塞时,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平面下腔静脉结扎并不影响肾脏和其他盆腔器官的血液同流,切除累及肾静脉平面下腔静脉时,肾功能可能受损.肾静脉以下至髂总静脉分叉平面受累的下腔静脉无论是否闭塞,均可安全结扎或切除. |
《广西医学》 1406-1406 2009年第9期 2009 9 广西医学 |
---|
下腔静脉损伤治疗预防 |
作者: 巫佳明 、李万浪 、刘桂 、吕永昌 |
摘要: 下腔静脉损伤不多见,在外伤中如损伤大,多数患者在当时或运送途中死亡;医源性损伤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方法正确则预后良好.现就我院处理外伤、医源性下腔静脉损伤7例的诊治体会、发生原因及紧急处理作如下探讨.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396-398 2012年第8期 2012 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
---|
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血栓并发症 |
作者: 王晓栋 、蔡乾荣 、殷洁峰 、张喆 |
摘要: 目的:观察下腔静脉滤器继发下腔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接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植入滤器的类型分为永久型滤器组160例和临时型滤器组21例,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继发下腔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共继发下腔静脉血栓患者6例,给予及时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下腔静脉血栓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血栓捕捉、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因素有关。 |
《医学信息》 286-287 2015年第25期 2015 25 医学信息 |
---|
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滤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作者: 苏日太 、曹道白音 、王青云 、董春锋 、郝立松 |
摘要: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的治疗效果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96例急性期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56例,40例;平均年龄53岁。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手术在介入室局麻下进行,经健侧股静脉穿刺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拦截血栓、降低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于术后2w内取出滤器。术后维持抗凝治疗6月。结果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滤器形态及位置良好。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拦截血栓者28例,占38.35%。结论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 |
《浙江临床医学》 1361-1362+1366 2022年第9期 2022 9 浙江临床医学 |
---|
锁骨下静脉下腔静脉超声容量状态 |
作者: 朱建碧 、刘泽政 、温祺祺 |
摘要: 目的 分析急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SCV)与下腔静脉(IVC)各超声测值的相关性,探讨锁骨下静脉检查对评估急重症患者容量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对非机械通气的急重症患者进行SCV及IVC呼气时最大内径(Dmax)及吸气时最小内径(Dmin)的测量,并记录各自所用时间,计算塌陷指数(CI)。部分有深静脉置管患者同时测定中心静脉压(CVP)。分析SCV与IVC的内径和CI的相关性,CVP与SCV、IVC各测值的相关性,并将IVC及SCV超声检查所需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SCV的Dmax、Dmin、CI分别与IVC的Dmax、Dmin、CI均呈明显相关性(r=0.792、0.836、0.752,P<0.01)。CVP与IVC的Dmax、Dmin、CI均呈一定相关性(r=0.721、0.861、0.546,P<0.01),CVP与SCV的Dmax、Dmin、CI也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576、0.742、0.359,P<0.01)。SCV超声检查时间[(85±24)s]比IVC超声检查时间[(101±32)s]短(P<0.01)。结论 对于非机械通气的急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检查或许可作为下腔静脉检查的辅助方法,对评估急重症患者容量状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医学信息》 341 2015年第50期 2015 50 医学信息 |
---|
肺检塞下腔静脉滤器 |
作者: 谢书敏 |
摘要: 目的 探析肺栓塞采用经下腔静脉滤嚣间孔输入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例肺栓塞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再次出现肺栓塞.结论 临床上运用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对肺栓塞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65-66,74 2011年第17期 2011 17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
肺栓塞/预防下腔静脉滤器 |
作者: 俞志强 、顾永刚 、罗祎 、吕杰捷 、龚亦群 |
摘要: 目的 评价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预防肺栓塞(P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全部行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采用B/BRAUN VENA TECHTM LP滤器,滤器均位于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中.结果 48例滤器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手术均获成功,无滤器释放不全、穿孔、脱落、移位、出血和滤器释放通路血栓形成.术后随访48例,随访时间l~26个月,未出现滤器移位、倾斜、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PE).结论 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以安全和有效预防肺栓塞(PE)的发生,且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82-284 2003年第3期 2003 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
---|
超声检查,多普勒胎儿下腔静脉 |
作者: 雷娜 、段学蕴 、程云莹 、李谦 |
摘要: 目的研究胎儿下腔静脉直径和血流频谱的超声检测方法及意义.方法75例孕妇(孕周22~41周)行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下腔静脉行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正常胎儿下腔静脉多普勒血流频谱图为三相型:大"v"、小"e"波和反向"a"波;不同孕周胎儿下腔静脉的血流参数中,RI、PI、A/S、S/D无统计学差异,而TAM、Tmax、Tmin在妊娠早期(<28周)显著低于妊娠中晚期(P<0.05);下腔静脉直径随孕周增长而增大(P<0.01).结论多普勒超声探测胎儿下腔静脉血流频谱是完全可行的;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时要考虑孕周数. |
《医学信息》 344-344 2014年第12期 2014 12 医学信息 |
---|
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护理 |
作者: 俞致贤 |
摘要: 目的总结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方法对6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做好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和健康指导。结果均明显好转,无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规范的溶栓治疗和细致的手术前后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保证。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858-860 2010年第5期 2010 5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
下腔静脉肝静脉布加综合征手术 |
作者: 李德旭 、杜波涛 、刘玉翔 、冯留顺 |
摘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采用体外循环下根治术对21例下腔静脉人右心房处长节段狭窄或隔膜下血栓形成伴肝静脉不通畅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
《新医学》 391-392 2006年第6期 2006 6 新医学 |
---|
下腔静脉滤器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 |
作者: 陈玉东 、江守洪 、张明哲 、董希昌 、高蓬花 |
摘要: 为了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下腔静脉血栓和(或)静脉炎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预防作用,对12例有肺栓塞史的下腔静脉血栓和(或)静脉炎的病人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随访6~18个月.分析结果显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有肺栓塞史的下腔静脉血栓和(或)静脉炎的病人再次发生肺栓塞有确切的预防作用. |
《分子影像学杂志》 14-18 2024年第1期 2024 1 分子影像学杂志 |
---|
胎儿产前超声下腔静脉发育异常 |
作者: 朱昱霏 、罗红* |
摘要: 目的 总结胎儿下腔静脉(IVC)发育异常超声图像特征,探讨产前超声检查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3年2月产前诊断为胎儿IVC发育异常的88例孕妇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合并心内外异常情况;不同类型IVC发育异常合并心内外异常构成比行多列表卡方检验,采用Bonferroni方法行组间多重比较。所有结果与产后MRA及超声心动图或尸检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8例IVC发育异常胎儿中,下腔静脉异常连接(ECIVC)18例,肾后段左下腔静脉(LIVC)42例,双下腔静脉(DIVC)28例。18例ECIVC胎儿胸腹斜冠状切面及四腔心切面均表现异常,其中腹部横切面异常17例,腹部横切面异常征象不典型1例;2例右心房纵切面表现异常;42例LIVC胎儿超声IVC冠状切面均呈“S”征;28例DIVC胎儿超声IVC冠状切面均呈“h”征。88例IVC发育异常胎儿分别合并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感觉系统异常;不同类型IVC发育异常孤立性及合并心内外异常构成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孤立性ECIVC与孤立性DIVC及孤立性LIVC构成比、ECIVC合并心内异常与LIVC及DIVC合并心内异常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IVC发育异常胎儿,5例经引产证实;83例随访至出生后6月,均行MRI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与产前诊断一致。结论 胎儿IVC发育异常在超声图像上具有特异性,超声能准确识别其有无合并心内外结构异常,分析不同类型IVC发育异常合并心内外结构异常构成比可以为临床评估预后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认识、及早诊断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局解手术学杂志》 227 2011年第2期 2011 2 局解手术学杂志 |
---|
双下腔静脉解剖学变异 |
作者: 米永杰 、李健 |
摘要: 双下腔静脉的出现并不少见,国内外均有过报道,但同时伴左睾丸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注入左下腔静脉的变异却非常罕见。本文作者在解剖一具尸体标本时,发现1例双下腔静脉伴睾丸静脉、肾上腺静脉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
《心血管病学进展》 661-665 2024年第7期 2024 7 心血管病学进展 |
---|
下腔静脉床旁检测超声检查 |
作者: 张安科 、乔卫龙 、王平 、沈凯风 、唐建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床头抬高30°斜卧位能否替代仰卧位作为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IVCD)评估血容量的体位。方法 选择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1月—2023年1月的60例重症患者,在仰卧和床头抬高30°斜卧两种体位下用超声测量IVCD最大值、最小值和变异度,t检验比较两种体位IVCD差异,组内相关系数(r)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仰卧位IVCD平均最小值[(1.43±0.47)cm]、平均最大值[(1.76±0.46)cm]和平均变异度[(26.46±18.40)%]与床头抬高30°斜卧位IVCD平均最小值[(1.46±0.43)cm]、平均最大值[(1.78±0.43)cm]和平均变异度[(24.38±16.6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关系数表明两种体位IVCD的最小值(r=0.932)和最大值(r=0.915)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变异度(r=0.728)具有一致性。进一步的亚组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果。结论 床头抬高30°斜卧位可替代仰卧位作为测量IVCD的体位用于评估重症患者的血容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外科理论与实践》 164-165 2012年第2期 2012 2 外科理论与实践 |
---|
肝脏外科肝脏左旋下腔静脉显露 |
作者: 彭承宏 、金佳斌 |
摘要: 肝脏外科手术中,右肝后方的显露非常困难,尤其是肝脏体积较大或右肝肿瘤较大时更为困难.紧邻肝后下腔静脉的肿瘤切除或肝移植术中的病肝游离,特别是背驮式肝移植时,必须有良好的肝后显露.目前采用的显露方法是由手术者或助手将肝脏向左或向上直接推移,由于切口边缘的限制,这种显露方法视野较小,手术操作困难.我们将肝脏左旋后,除去了切口边缘的阻碍,大大地增加了右肝后区域及下腔静脉的显露,使手术变得安全、容易,并称此法为“肝脏左旋显露法”.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3-26 2007年第9期 2007 9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
山羊心脏上下腔静脉肌袖 |
作者: 何益群 、郭志坤 、毛惠丽 |
摘要: 目的 对山羊心脏上下腔静脉肌袖进行大体观测及电镜观察,为研究上下腔静脉肌袖与局灶性房颤的关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和电镜观察羊心的上下腔静脉及其表面的心肌纤维.结果 羊的上腔静脉心肌袖的出现率是100%, 肌袖的长度、宽度、厚度分别为(1.41±1.00) cm、(1.05±0.26) cm、(0.12±0.04) cm;羊的下腔静脉心肌袖的出现率是98%, 肌袖的长度、宽度、厚度分别为(1.32±0.32) cm、(1.03±0.28) cm、(0.13±0.06) cm;肌纤维多数来源于右心房前后壁,也有来自于左心房或左右心房的.电镜下可见肌袖细胞之间存在特化连接.细胞核为椭圆形,细胞质内的肌原纤维和线粒体比较丰富.细胞之间存在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心肌袖细胞的特征与心房心肌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 ①山羊心脏的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普遍存在心肌袖组织,成为沟通左右心房的又一重要通道,可能是心电折返的形态学基础;②心肌袖细胞与心房心肌细胞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肌袖与心房肌具有同源性. |
《中国临床医学》 212-215 2014年第2期 2014 2 中国临床医学 |
---|
肝移植下腔静脉肝静脉并发症诊断与治疗 |
作者: 贺轶锋 、周俭 、邱双健 、黄晓武 、孙健 、王晓颖 、史颖弘 、肖永胜 、王征 |
摘要: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特点以及如何早期诊治以减少移植物功能失缺.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4月 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1 185例肝移植患者(共1210例次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共发生16例次肝移植术后流出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其中下腔静脉狭窄7例次,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6例次,肝静脉流出道梗阻3例次.7例次下腔静脉狭窄中有6例次通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与支架留置)治疗后完全治愈,随访至今除1例次因肝癌复发病死,其余患者未出现移植物功能失缺.6例次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患者中有5例次留置支架,其中1例次因生长发育造成下腔静脉内支架脱落及肝左静脉内腔再次狭窄,导致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而病死;其余4例次恢复良好.3例次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患者中有2例次经肝右静脉内留置支架后恢复正常.结论:患者在肝移植术后如出现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需行彩色多普勒B超、增强CT及CT血管成像、介入下血管造影,以判断有无流出道并发症.在介入下置入金属支架是目前治疗肝移植术后流出道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题名 | 作者 | 来源 | 数据库 | 操作 |
---|
1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髂静脉、下腔静脉间压力差的测定 | 刘坚军 、范隆华 、李旭 、陶悦 | 《中国临床医学》 2014年第4期 | 期刊 | |
2 | 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 鲁玲 、覃佳 、田杰 、赵文江 、蔡非 、张晓磷 | 《巴楚医学》 2021年第4期 | 期刊 | |
3 | 左位下腔静脉并双侧睾丸静脉变异1例 | 韩华 、项燕 、杨蓬勃 、马兆龙 、段保国 |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年第3期 | 期刊 | |
4 | 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单纯结扎和切除下腔静脉的可行性 | 卫勃 、陈凛 、李沛雨 、吴欣 、唐云 、郝璐 、梁发启 、李荣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 | 期刊 | |
5 | 下腔静脉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 巫佳明 、李万浪 、刘桂 、吕永昌 | 《广西医学》 2009年第9期 | 期刊 | |
6 | 下腔静脉滤器继发下腔静脉血栓6例报道 | 王晓栋 、蔡乾荣 、殷洁峰 、张喆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年第8期 | 期刊 | |
7 | 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 苏日太 、曹道白音 、王青云 、董春锋 、郝立松 | 《医学信息》 2015年第25期 | 期刊 | |
8 | 急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与下腔静脉超声测值的相关性分析 | 朱建碧 、刘泽政 、温祺祺 |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9期 | 期刊 | |
9 | 肺栓塞采用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治疗的临床下效果报道 | 谢书敏 | 《医学信息》 2015年第50期 | 期刊 | |
10 | 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 | 俞志强 、顾永刚 、罗祎 、吕杰捷 、龚亦群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年第17期 | 期刊 | |
11 | 胎儿下腔静脉直径与血流频谱的超声检测 | 雷娜 、段学蕴 、程云莹 、李谦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年第3期 | 期刊 | |
12 |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护理 | 俞致贤 | 《医学信息》 2014年第12期 | 期刊 | |
13 | 体外循环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21例疗效 | 李德旭 、杜波涛 、刘玉翔 、冯留顺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5期 | 期刊 | |
14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12例临床分析 | 陈玉东 、江守洪 、张明哲 、董希昌 、高蓬花 | 《新医学》 2006年第6期 | 期刊 | |
15 | 下腔静脉发育异常的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 朱昱霏 、罗红* |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 | 期刊 | |
16 | 双下腔静脉伴睾丸静脉及肾上腺静脉变异1例 | 米永杰 、李健 |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2期 | 期刊 | |
17 | 不同体位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异度的相关性分析 | 张安科 、乔卫龙 、王平 、沈凯风 、唐建辉 |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4年第7期 | 期刊 | |
18 | 肝外科术式介绍:肝脏左旋显露法 | 彭承宏 、金佳斌 |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2期 | 期刊 | |
19 | 山羊心脏腔静脉肌袖大体解剖及超微结构研究 | 何益群 、郭志坤 、毛惠丽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年第9期 | 期刊 | |
20 | 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诊治:附16例次报告 | 贺轶锋 、周俭 、邱双健 、黄晓武 、孙健 、王晓颖 、史颖弘 、肖永胜 、王征 | 《中国临床医学》 2014年第2期 | 期刊 |
出版物经营(出版物批发、出版物互联网销售)新出发(鄂)批字第1073号 电子出版物制作(鄂)电制证字第001号 音像制品制作(鄂)音制证字第01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鄂)字第00975号
正在努力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