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登录 | 注册
机构登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92-93 2013年第14期 2013 1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
老年肿瘤输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液悬浮红细胞悬液 |
作者: 李洪兵 、陈周 、冉柏林 、王纯 、文玲 |
摘要: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液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186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输注的不同分为去白细胞组(n=103)、悬浮红组(n=52)和对照组(n=31).比较各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去白细胞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5.8%,显著低于悬浮红组的15.4%(P<0.05);去白细胞组术后感染率为11.7%,均显著低于悬浮红组的42.4%和对照组的29.2%(P<0 05);去白细胞组平均愈合天数为(11.3±2.4)d,高于悬浮红组的(13.8±2.8)d和对照组的(11.7±2.6)d(P<0.05);去白细胞组愈合率为97.1%,高于悬浮红组的86.5%(P<0.05).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液输注治疗老年肿瘤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14-16 2025年第7期 2025 7 中国医药指南 |
---|
血浆冲洗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悬浮红细胞容量悬浮红细胞重量血液制备 |
作者: 韦海转 、邓彩芳 、李顺英 、陈碧芳 |
摘要: 目的 研究干预血浆冲洗方法对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影响。方法 在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江门市中心血站3 895例需要选择二次全血程序制备而成的悬浮红细胞容量设对照组(1.0 U为1 337例,1.5 U为335例,2 U为658例)和试验组(1.0 U为879例,1.5 U为183例,2.0 U为405例)。对照组使用非干预血浆冲管法制备悬浮红细胞;试验组采用干预血浆冲管法制备悬浮红细胞。收集数据资料,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重量、容量。结果 试验组制备悬浮红细胞的重量、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试验组1.0 U、1.5 U规格悬浮红细胞的重量、容量均高于第5组(均P <0.05),两组2.0 U规格悬浮红细胞的重量、容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干预血浆冲洗法显著提高了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悬浮红细胞的容量,为优化悬浮红细胞制备具体操作规程提供了有效途径。 |
《中国输血杂志》 15-19 2023年第1期 2023 1 中国输血杂志 |
---|
悬浮红细胞血液运输缺氧/高原 |
作者: 雍雪莲 、邹莉 、刘磊 、臧倩 、季金秀 、程思 、李永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气压缺氧环境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悬浮红细胞空运、空投、高原运输储存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用压力控制装置模拟高空万米(0.026 MPa)和海拔6 000 m(0.047 MPa)低压气环境,悬浮红细胞分为3组(5袋/组,1.5 U/袋),对照组,4℃储血冰箱正常存储;0.026 MPa组,置于0.026 MPa环境中,2℃~6℃存放24 h; 0.047 MPa组,置于0.047 MPa环境中,2℃~6℃存放7d。试验后,悬浮红细胞储存于4℃储血冰箱中,于储存期2d, 9d, 14d, 28d, 35d观察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HCT、MCV、钾离子K+、钠离子Na+、游离血红蛋白FHb、溶血率,流变学指标及2,3-DPG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仅有葡萄糖Glu消耗显著增加(P<0.05)和乳酸LAC堆积的一过性增加。结论 低气压缺氧环境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不显著。 |
《中国输血杂志》 1042-1046 2024年第9期 2024 9 中国输血杂志 |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合理用血容量参考区间 |
作者: 曹鑫 、平娜娜 、丁谨 、彭鹏 、刘娜 、张彧彤 、冯娜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本中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以指导成分制备,加强内部质控,提高血液制剂的质量。方法 抽取本中心2023年3—8月使用2个厂家去白细胞型塑料血袋采集的全血1 523袋,分别称取过滤前及过滤后的重量,依据公式及测定的比重计算全血采集量、过滤损耗容量及产品容量。依据数据分布特征确定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范围,分析全血采集量、过滤损耗容量及产品容量在两个厂家之间的差异。比较近一年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控容量数据及另抽取的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参考区间的差异,验证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样本总体全血采集量中位数为402.0 mL,过滤损耗容量中位数为41.4 mL;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均数为322.5 mL,其中使用厂家A去白细胞型塑料血袋的全血采集量(A:中位数404.4 mL;B:中位数397.7 mL,P<0.01)及去白悬浮红细胞产品容量(A:均值331.4 mL;B:均值312.0 mL,P<0.01)均更高,且过滤损耗容量更低(A:中位数39.5 mL;B:中位数46.6 mL,P<0.01);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数据标准差为19.6,则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区间为284.1~360.9 mL。验证样本及质控抽检数据均与区间样本无差异(P>0.05)。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将本中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确定为284.1~360.9 mL。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874-878 2019年第6期 2019 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
ARIMA模型悬浮红细胞临床需求预测 |
作者: 彭荣荣 、刘芸男 、杨冬燕 、王含柔 、赵明烽 、杨小丽 |
摘要: 目的:探讨ARIMA模型预测临床用血量的可行性,为科学预测临床用血量及制定采血招募计划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SPSS对重庆市万州中心血站2006年1月~2016年6月每月悬浮红细胞临床用量建立ARIMA模型,经模型识别、参数估计与检验,确定最优模型;运用该模型预测2016年7~12月每月悬浮红细胞临床用量,并与实际值比较,验证预测效果.结果:最优模型为ARIMA(3,1,0)(0,1,1)12,残差序列的ACF和PACF落在95%CI内,Ljung-Box统计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残差序列呈白噪声,模型通过检验.该模型的预测值均在95%CI内,并且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4.27%,预测精度较高.结论:ARIMA(3,1,0)(0,1,1)12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临床用血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可用于临床用血量的预测. |
《当代医学》 89-92 2023年第32期 2023 32 当代医学 |
---|
红细胞储存时间地中海贫血悬浮红细胞输注血红蛋白 |
作者: 尹玉婷 、喻斌 、周军 |
摘要: 目的 探究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萍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储存时间>14 d红细胞进行红细胞输注,观察组予以<14 d红细胞进行红细胞输注,比较两组输注前后血清血液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血清铁蛋白(SF)]、输血3 d时有效输注率、血清相关因子(K+、Na+、Cl-)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1 d后,两组RBC、Hb水平均高于输血前,RET、SF水平均低于输血前,且观察组RBC、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ET、S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3 d后,观察组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1 d后,两组K+、Na+、Cl-水平均高于输血前,但观察组K+水平低于对照组,N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储存时间较短的红细胞对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悬浮红细胞输注效果较好,且对器官损伤较小,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医学信息》 146-148 2018年第8期 2018 8 医学信息 |
---|
悬浮红细胞手工分冰冻血浆大量输血凝血四项 |
作者: 李忠法 |
摘要: 目的 探究悬浮红细胞联合手工分冰冻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7年4月我院58例大量输血患者,依据输血方式不同分组,各29例.对照组输入悬浮红细胞,于此基础上,实验组输入手工分冰冻血浆.对比两组大量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5天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 输血前,两组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1天,两组FIB水平较输血前下降,TT、APTT、PT水平较输血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3、5天,两组FIB水平较输血后第1天上升,TT、APTT、PT水平较输血后1 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5天,实验组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水平均基本恢复至输血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输血后第1、3、5天,实验组FIB水平较对照组高,TT、APTT、P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大量输血患者联合输注悬浮红细胞、手工分冰冻血浆,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输血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输血杂志》 284-290+296 2025年第2期 2025 2 中国输血杂志 |
---|
洗涤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Meta分析 |
作者: 富文达 、魏华 、李丹 、杨龙飞 |
摘要: 目的 系统性评价洗涤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4年8月,纳入符合要求的洗涤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和Stata 15.1软件对主要结局输血治疗效果、次要结局输血后2组的血液学指标(Hb、Ret、RBC和TBIL)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共检索出10篇文献符合本文标准,共计753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观察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Meta分析提示,输注洗涤红细胞与去白悬浮红细胞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SMD=1.16, 95%CI(0.87,1.54),P>0.05]无显著性差异,且输血后2组的血液学指标(Hb[SMD=0.04, 95%CI(-0.14,0.22),P>0.05]、Ret[SMD=-0.15, 95%CI(-0.34,0.03),P>0.05]、RBC[SMD=0.08, 95%CI(-0.10,0.26),P>0.05]和TBIL[SMD=-0.02, 95%CI(-0.18,0.15),P>0.05])以及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SMD=0.8, 95%CI(0.47,1.39),P>0.05]无明显区别。结论 基于目前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考虑到洗涤红细胞的制备过程简单且价格低廉,推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 |
《中国输血杂志》 1147-1151 2023年第12期 2023 12 中国输血杂志 |
---|
溶血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标准献血人群影响因素内控指标 |
作者: 张刘娟 、王心维 、庞栋 、潘阳春 、韦振兴 、李雄 、朱秋亭 、何汝汝 、张翙* |
摘要: 目的 比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现行标准,并探索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以制订合理的内控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中心血站2015—2022年共8年427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期末溶血率数据。比对现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保存期末溶血率标准,分析其差异性,并根据献血人群,分析影响溶血率的因素。结果 1)427例中有418例(97.89%)溶血率≤0.4%,均<0.8%;2)从献血者人群特征分析,溶血率男性组>女性组;3)在年龄的分组中18~29岁组的溶血率均低于30~39岁组和40~6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职业分类中,学生溶血率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民族与血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数据统计表明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量、职业均可以影响溶血率。现行的标准在本地区血液质量控制的合格范围明显偏高,宜制定合理的质控策略,将溶血率的内控指标设定为<0.4%,有利于对本地区内部质量控制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保障血液安全。 |
《中国输血杂志》 327-332 2025年第3期 2025 3 中国输血杂志 |
---|
悬浮红细胞参麦注射液高海拔地区血液保存 |
作者: 钟锐 、贺曾 、王红 、李琬晶 、刘嘉馨 、曹晔 |
摘要: 目的 考察参麦注射液对西藏高原高血红蛋白人群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采集的400 mL全血(共8袋),3 000 g离心10 min后去除大部分血浆,再加入100 mL MAP保存液得到高原悬浮红细胞,然后将其均分为3份。一份为对照组,另一份加入15 mL MAP保存液,为加量组。第3份,将参麦注射液用MAP稀释后,再将15 mL添加了参麦的MAP保存液加入到红细胞中,参麦注射液的终浓度为1%,为参麦组。于d1、d21、d35分别检测血常规、pH值、电解质、葡萄糖、乳酸、游离Hb、三磷酸腺苷(ATP)、P50、磷脂酰丝氨酸(PS)等指标。结果 加量组和参麦组的Hb浓度、Hct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9.3±17.8)vs(181.0±17.1)vs(199.1±19.5)g/L,(53.2±2.6)%vs(53.3±2.5)%vs(58.4±3.1)%,至保存末期,3组的数据仍保持这一规律。保存中末期,加量组和参麦组的葡萄糖、Na+含量高于对照组,乳酸和K+含量低于对照组;但保存末期,参麦组的葡萄糖、Na+含量高于加量组,乳酸和K+含量低于加量组。在保存的d1~d35,参麦组的溶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加量组。在保存的d21和d35,参麦组的PS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加量组,分别为(6.52±0.40)%vs(7.24±0.91)%vs(8.27±0.93)%,(7.29±0.53)%vs(9.37±0.82)%vs(8.39±0.76)%。结论 添加参麦注射液制备的西藏高海拔的悬浮红细胞的溶血率和PS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加量组,有利于减少溶血和减缓红细胞的老化,对西藏高原人群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中国全科医学》 3236-3239 2018年第26期 2018 26 中国全科医学 |
---|
婴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小肠结肠炎,坏死性钙卫蛋白悬浮红细胞 |
作者: 何山 、李利* 、杨景晖 |
摘要: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输注悬浮红细胞72 h内粪便钙卫蛋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27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符合输血指征、输注过悬浮红细胞为输血组(19例),未接受输血患儿为未输血组(8例)。两组患儿均查血常规中的红细胞比容;未输血组患儿每24 h采集1次粪便,共采集4次;输血组患儿采集输血前最后1次粪便和输血后24、48、72 h粪便,测定患儿粪便中的钙卫蛋白。结果输血组的红细胞比容低于未输血组(t=-5.114,P<0.001)。输血后24、48、72 h粪便钙卫蛋白高于输血前,输血后24 h粪便钙卫蛋白低于输血后48、72 h,输血后48 h粪便钙卫蛋白低于输血后72 h(P<0.05)。输血组粪便钙卫蛋白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的曲线拟合分析显示,粪便钙卫蛋白随时间的变化呈线性上升趋势(F=33.390,P<0.001)。未控制初始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时,红细胞比容与粪便钙卫蛋白变化幅度呈负相关(r=-0.696,P=0.001)。控制初始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后,红细胞比容与粪便钙卫蛋白变化幅度也呈负相关(r=-0.653,P=0.003)。结论输血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肠道内的钙卫蛋白随时间的变化明显上升,而钙卫蛋白对肠道炎性应答的发生有很强的预警作用,所以在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尤其贫血程度重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可能会诱发肠道内炎性反应,从而增加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 |
《现代医药卫生》 2344-2345 2013年第15期 2013 15 现代医药卫生 |
---|
白细胞去除术红细胞质量控制过滤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 |
作者: 孙昂 、苏湘晖 |
摘要: 目的 对岳阳市中心血站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血液制品质量抽检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血液质量.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对检测合格血液进行质量抽检(对2008-2012 年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抽检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站质管科按照国家标准,抽取血液进行质量检测),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白细胞去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符合要求,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按照国家和地方要求对血液质量进行抽检,对抽检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实施持续改进,是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
《中国急救医学》 237-244 2025年第3期 2025 3 中国急救医学 |
---|
危重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强度输血洗涤红细胞悬浮红细胞 |
作者: 谷玉清 、刘雅丽 、盛瑾年 、许绍国 、何芮 、卞茂红 、刘淼 、张玉侠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直接抗人球蛋白(DAT)阳性强度对危重症患者输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4年3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80例DAT阳性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制品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输注洗涤红细胞,实验组输注悬浮红细胞。比较两组不同DAT阳性强度患者的配血结果,不同DAT阳性强度输注红细胞临床疗效、不同DAT阳性强度溶血指标差异以及DAT阳性强度与溶血的相关性。结果 不分组、对照组、实验组不同DAT阳性强度患者主配血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同DAT阳性强度患者次侧配血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检验显示,DAT阳性强度与主、次侧配血结果均呈正相关关系(r>0,P<0.05)。8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9例,实验组9例,对照组10例;不分组、实验组、对照组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DAT阳性强度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检验显示,DAT阳性强度与不规则抗体筛查呈正相关关系(r>0,P<0.05)。DAT阳性强度2+及以下两组患者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T阳性强度3+及以上对照组输注疗效明显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不同DAT阳性强度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同DAT阳性强度患者红细胞输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DAT阳性强度3+及以上强度与红细胞输注量呈负相关关系(r<0,P<0.05)。输血前,实验组不同DAT阳性强度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胆红素(TBIL)在DAT阳性强度≤1+、2+、3+、4+患者中呈递增变化(均P<0.05);输血后,不同DAT阳性强度Hb、RBC较同一强度输血前均升高,Re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IL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Hb、RBC在DAT阳性强度≤1+、2+、3+、4+患者中呈下降趋势,TBIL在DAT阳性强度≤1+、2+、3+、4+患者中呈递增变化(P方差<0.05)。经相关性检验显示,DAT阳性强度与输血前后TBIL均呈正相关关系(r>0,P<0.05)。结论 DAT阳性强度与主、次侧配血具有相关性;DAT阳性强度越强,检出不规则抗体风险越高;DAT阳性强度2+及以下与红细胞输注效果无关,但DAT阳性强度3+及以上输注效果逐渐变差,且DAT阳性强度与红细胞输注量呈负相关关系;DAT阳性强度与输血前后TBIL均呈正相关。 |
《中国输血杂志》 263-265 2023年第3期 2023 3 中国输血杂志 |
---|
悬浮红细胞容量范围内部控制标准 |
作者: 兰静 、徐华 、曹鑫 、李佳蔚 、丁谨 、彭鹏 、刘娜 、冯娜△ |
摘要: 目的 确定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建立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内部控制标准。方法 根据健康无偿献血者的筛查标准以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相关要求,计算悬浮红细胞容量的理论值;随机抽取1U与2U悬浮红细胞各2410袋进行称量,分别根据“x̅±2S”与“x̅±10%”两种规则确定1U与2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将两种规则确定的容量范围进行比较,制定符合本中心实际的1 U与2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结果 1U与2U悬浮红细胞的理论容量范围分别为117~160mL与234~320mL,抽取的2410袋1U与2U悬浮红细胞的实际容量范围分别为142~180 mL与276~393mL。以“x̅±2S”为规则制定的1U与2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分别为145~181mL与298~358mL,以“x̅±10%”为规则制定的1U与2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分别为147~179mL与295~361mL。质量抽检结果显示,实际容量范围内悬浮红细胞的血细胞比容与血红蛋白含量均符合质量要求。不同地区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综合实际与近两年悬浮红细胞质量抽检的结果,将163mL±10%与328mL±10%分别确定为本中心1U悬浮红细胞与2U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内控标准。各地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准确、可行的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 |
《中国输血杂志》 48-53 2025年第1期 2025 1 中国输血杂志 |
---|
紧急输血未交叉配血O型悬浮红细胞溶血性输血反应 |
作者: 彭卓越 、徐士岚 、杨鑫鑫 、陈春霞 、谭斌 |
摘要: 目的 基于“紧急输血由急诊科授权医生启动,输血科15 min内发放不超过4 U O型未交叉配血悬浮红细胞”的单中心临床实践,了解该实践背景下紧急输O型未交叉配血悬浮红细胞策略的实施现状,为血液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4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紧急输O型血患者病例信息,包括申请紧急输血原因、输血申请送达输血科所需时间、输血科血液发放所需时间、患者输血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患者血型、病情转归等。结果 2019年8月—2024年4月本院申请紧急输O型血的患者有39例,共输注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悬浮红细胞90 U。患者均为Rh(D)阳性,其中A型14例;B型6例;O型16例;AB型2例;暂无法定型1例,抗体筛查阳性2例,紧急输O型血的患者中车祸伤是主要原因,占46%(18/39),死亡率51.28%(20/39),死亡原因均为原发伤,无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指征:输血前后总胆红素(TBTL)、间接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患者从入院到输血科接收输血申请单和输血科从收到申请单到血液发放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0.20 min和5.30 min。结论 基于“紧急输血由急诊科授权医生启动,输血科15 min内发放不超过4 U O型未交叉配血悬浮红细胞”的单中心临床实践具有安全性,但申请紧急输O型血流程中在输血申请单送达输血科之前有优化空间。 |
《中国输血杂志》 586-590+612 2024年第5期 2024 5 中国输血杂志 |
---|
成分血初次处理血液成分二次处理血液成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浆洗涤红细胞 |
作者: 郭敏 、陈君 、杨宁 、和苗 、李建民 、杨文娟 |
摘要: 目的 对成分血二次制备后的相关参数变化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血液成分产品质量。方法 选择不同的离心条件用于初次成分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测,然后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二次制备的起始血液,通过ACP215红细胞处理系统去制备机制洗涤红细胞成分血,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测,通过对成分血制备参数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比较,并从中进行优化调整。结果 不同的离心条件所带来的离心效果相当时,所分离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冰冻血浆初级血液成分,其容量、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白细胞残留量等质量控制项目,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同时以初次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起始血液制备的机制,洗涤红细胞二级血液成分,其容量、血红蛋白、上清蛋白含量等质量控制项目,除容量超出标准7~14mL外,其余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但导致容量超标的原因及采取的解决方法可控制容量达到标准范围,且在红细胞回收率和血浆蛋白清除率上,二者可分别达到75%和99%的水平。结论 本实验初次制备与二次制备的血液成分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但血液成分二次制备可视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参数的灵活调整,以确保制备的成分血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 |
《医学信息》 175-176 2020年第3期 2020 3 医学信息 |
---|
悬浮红细胞大量输血钙离子水平低钙血症 |
作者: 王晶晶 、刘爱华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输注不同剂量的悬浮红细胞后受血者血钙浓度变化及低钙血症发生情况,探讨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对受血者血钙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9年1月我院15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4 h内输血量>18 U的50例设为大量输血组,24 h内输血量为1~9 U的50例设为常规输血组1,24 h内输血量10~17 U的50例设为常规输血组2.分别检测各组输血前、输血后和输血24 h后血清钙离子水平,比较各组血清钙水平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结果 大量输血组和常规输血组2输血后、输血24 h后血清钙离子水平均低于输血前(P<0.05);但输血后24 h血清钙离子水平高于输血后(P<0.05).大量输血组低钙血症及重度低钙血症发生率高于常规输血组1和常规输血组2(P<0.05).结论 输血后患者血清钙离子水平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增加而降低,大量输血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较高,需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钙离子水平. |
《卫生职业教育》 134-135 2013年第14期 2013 14 卫生职业教育 |
---|
自体血液回收机悬浮少白红细胞库存血严重创伤 |
作者: 赵汝莲 、张丽 、杜世员 |
摘要: 目的 对比3000P型自体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输血与输入悬浮少白红细胞库存血两种方法在严重创伤及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手术中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输血与输入悬浮少白红细胞库存血。结果 两种输血方式均应用于严重创伤及大手术中,而自体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更经济实用、操作简便、节约血源,且能快速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新鲜的血细胞,迅速补充血容量,提高输血安全性,从而增强输血治疗效果,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 3000P型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值得在严重创伤和大手术中推广应用。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8-31 2009年第2期 2009 2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
---|
附红细胞体感染红细胞功能红细胞免疫 |
作者: 夏娟 、李培锋 、梁爱斌 、华修国 、姚从斌 |
摘要: 目的 研究感染附红细胞体对小鼠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附红细胞体的致病机理.方法 测定感染附红细胞体小鼠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ATPase 和SOD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感染附红细胞体小鼠的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压积略有下降,红细胞的ATP酶的含量降低,SOD值略有下降,RBC-C3b花环率下降,RBC-IC花环率升高.结论 附红细胞体侵袭红细胞导致其破裂溶血、内外阳离子平衡失调、抗氧化能力降低,同时破坏膜表面的C3b受体,膜表面游离状态的C3b受体数量明显减少,机体红细胞的免疫黏附活性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
《医学信息》 452-453 2013年第21期 2013 21 医学信息 |
---|
孕妇贫血红细胞红细胞参数 |
作者: 张晓 |
摘要: 目的:观察孕妇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孕妇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并与70例非贫血妊娠期妇女(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孕妇贫血组的RBC、HCT、HB、MCV、均显著下降(P<0.05), RDW显著升高(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是反映患者贫血及血液浓缩的一组重要指标,其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孕妇贫血的程度及类型,有利于指导孕妇及时合理用药,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
题名 | 作者 | 来源 | 数据库 | 操作 |
---|
1 | 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李洪兵 、陈周 、冉柏林 、王纯 、文玲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年第14期 | 期刊 | |
2 | 干预血浆冲管法对悬浮红细胞容量影响的研究 | 韦海转 、邓彩芳 、李顺英 、陈碧芳 |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7期 | 期刊 | |
3 | 不同低气压缺氧环境下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 | 雍雪莲 、邹莉 、刘磊 、臧倩 、季金秀 、程思 、李永强△ | 《中国输血杂志》 2023年第1期 | 期刊 | |
4 | 西安地区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区间的确定与分析 | 曹鑫 、平娜娜 、丁谨 、彭鹏 、刘娜 、张彧彤 、冯娜 |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9期 | 期刊 | |
5 | 临床用血需求的ARIMA模型预测 | 彭荣荣 、刘芸男 、杨冬燕 、王含柔 、赵明烽 、杨小丽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6期 | 期刊 | |
6 | 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 | 尹玉婷 、喻斌 、周军 |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2期 | 期刊 | |
7 | 悬浮红细胞联合手工分冰冻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 | 李忠法 | 《医学信息》 2018年第8期 | 期刊 | |
8 | 洗涤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富文达 、魏华 、李丹 、杨龙飞 |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2期 | 期刊 | |
9 | 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 | 张刘娟 、王心维 、庞栋 、潘阳春 、韦振兴 、李雄 、朱秋亭 、何汝汝 、张翙* | 《中国输血杂志》 2023年第12期 | 期刊 | |
10 | 参麦注射液对西藏高原高血红蛋白人群悬浮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 | 钟锐 、贺曾 、王红 、李琬晶 、刘嘉馨 、曹晔 |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3期 | 期刊 | |
11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注悬浮红细胞后粪便钙卫蛋白的变化研究 | 何山 、李利* 、杨景晖 |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第26期 | 期刊 | |
12 | 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血液制品质量抽检分析 | 孙昂 、苏湘晖 |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5期 | 期刊 | |
13 | 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强度对危重症患者输血的影响 | 谷玉清 、刘雅丽 、盛瑾年 、许绍国 、何芮 、卞茂红 、刘淼 、张玉侠 | 《中国急救医学》 2025年第3期 | 期刊 | |
14 | 悬浮红细胞容量范围的确定及其内部控制标准的建立 | 兰静 、徐华 、曹鑫 、李佳蔚 、丁谨 、彭鹏 、刘娜 、冯娜△ | 《中国输血杂志》 2023年第3期 | 期刊 | |
15 | 紧急输O型未交叉配血悬浮红细胞现状分析 | 彭卓越 、徐士岚 、杨鑫鑫 、陈春霞 、谭斌 |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1期 | 期刊 | |
16 | 血液成分二次制备后相关参数变化 | 郭敏 、陈君 、杨宁 、和苗 、李建民 、杨文娟 |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5期 | 期刊 | |
17 | 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对受血者血钙浓度变化的影响 | 王晶晶 、刘爱华 | 《医学信息》 2020年第3期 | 期刊 | |
18 | 3000P型自体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与悬浮少白红细胞库存血的临床对比分析 | 赵汝莲 、张丽 、杜世员 |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第14期 | 期刊 | |
19 | 附红细胞体对小鼠红细胞功能的影响 | 夏娟 、李培锋 、梁爱斌 、华修国 、姚从斌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2期 | 期刊 | |
20 | 孕妇贫血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张晓 | 《医学信息》 2013年第21期 | 期刊 |
出版物经营(出版物批发、出版物互联网销售)新出发(鄂)批字第1073号 电子出版物制作(鄂)电制证字第001号 音像制品制作(鄂)音制证字第01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鄂)字第00975号
正在努力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