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登录 | 注册
机构登录
《文学教育》 30-31 2014年第4期 2014 4 文学教育 |
---|
《三里湾》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人格面具 |
作者: 韩佳宁 、田刚 、万佳英 |
摘要: 赵树理在创作中受到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内心产生过矛盾,但作者还是通过自性原型来统一了自己的创作思想,使得笔下人物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对立与统一的过程.笔者就从《三里湾》的人物出发,来分析作者内心矛盾的统一过程.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51 2015年第3期 2015 3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
阿Q阿尼玛恋爱悲剧 |
作者: 刘柏君 |
摘要: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领域解读阿Q的恋爱悲剧。通过对阿尼玛原型的成因、影响分析,我们不难找到在这一异性投射理论指照下阿Q恋爱悲剧研究的新视域。 |
《宜宾学院学报》 35-38 2013年第5期 2013 5 宜宾学院学报 |
---|
程蝶衣“阿尼玛”原型荣格 |
作者: 唐丹丹 |
摘要: 《霸王别姬》描述了主人公程蝶衣在特定的情境下,从小豆子到程蝶衣再到虞姬的身份转化认同过程。程蝶衣心理路程的转变伴随着潜藏于无意识里的"阿尼玛"原型的置换变形,"阿尼玛"原型对程蝶衣身份构建和自我认同直至最终的自我毁灭有着深刻的影响。 |
《世界有色金属》 209-210 2019年第16期 2019 16 世界有色金属 |
---|
阿尼玛卿构造变形成矿作用 |
作者: 曹锋 、阎海飞 |
摘要: 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和巴颜喀拉造山带汇聚交接的部位,构造变形强烈.主要构造变形序列划分为三个构造期,构造变形类型包括断裂、褶皱.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区域内在构造发育部位曾发现丰富的矿产资源.构造变形对区域内控矿作用明显.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8-43 2016年第3期 2016 3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
神话原型"阿尼玛""那喀索斯"重生 |
作者: 沈进宇 |
摘要: 《白鲸》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但是其中的海洋意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研究.文章旨在对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进行多维度解读,联系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将海洋作为象征生机、劫难和再生的基本原型来挖掘其中的深层、变形以及深化原型的象征意义. |
《世界有色金属》 285,287 2019年第10期 2019 10 世界有色金属 |
---|
阿尼玛卿地层特征基础地质研究 |
作者: 曹锋 |
摘要: 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地层主要分布在秦祁昆地层区、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两个地层大区内,宗务隆-泽库、阿尼玛卿、巴颜喀拉山三大次级地层分区内.本文将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初步研究,深入分析本地区有关地层特征,以期本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75-77 2016年第2期 2016 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
《瓦解》男性气质阿尼玛伊博文化 |
作者: 马缓缓 |
摘要: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非洲现代小说之父",其代表作《瓦解》被认为是非洲民族文化独立的代言之作,开启了现代非洲小说的扉页,向读者展现了伊博文明瓦解的过程。小说中充斥着男性气质以及阿尼玛原型,阿契贝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奥贡喀沃之死折射出其人格中的不平衡,同时也反映了伊博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
《文学教育》 140-142 2022年第16期 2022 16 文学教育 |
---|
卡尔·荣格“阿尼玛”原型精神分析学 |
作者: 董馨雨 |
摘要: 男性文人的作品充满各种各样的女性,不同女性所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原型意识尤其值得人们思考,从“阿尼玛”原型背景分析、“阿尼玛”的单层、多层的形象、文学中男性“阿尼玛”原型带来的社会问题、文学中的“阿尼玛“原型对于人们的启示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感受文人们不同环境下所传达出的精神,从而填补当今社会文学空虚泛滥下的空白,同时也对当今生活的爱情的问题带来一定思考。 |
《文学教育》 19-21 2021年第22期 2021 22 文学教育 |
---|
心理原型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自性 |
作者: 张梅 |
摘要: 苏童小说《罂粟之家》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原型象征与隐喻,主人公刘沉草外在的的顺从与软弱是受到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原型影响的体现。沉草杀死演义与亲生父亲沉草的冲动则源于一直潜伏在他心中的阴影原型。在经历了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多次抗争并完全释放心中的阴影力量之后,沉草实现了自性,达到了人格的统一,在罂粟缸中获得了重生。在荣格心理学原型的视角下,《罂粟之家》是主人公刘沉草摆脱双重身份,实现人格自性的一次隐喻。 |
《世界有色金属》 242-243 2017年第18期 2017 18 世界有色金属 |
---|
阿尼玛卿构造带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 |
作者: 董新柱 |
摘要: 阿尼玛卿位于雪山乡的西北部,阿尼玛卿构造带位于长约1200km的东昆仑南缘蛇绿岩带的东段,是蛇绿岩发育相对较好的一段.蛇绿岩是大洋岩石圈上地幔部分熔融后的残留体.而东昆仑造山带在早古生代洋陆复杂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对布青山—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形成时代与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0-962 2022年第6期 2022 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冰崩冰川滑塌链式灾害堰塞湖冰川流速阿尼玛卿山 |
作者: 王忠彦 、张太刚 、王伟财 |
摘要: 冰川滑塌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形式冰川灾害。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10多起冰川滑塌事件,其中高原东北部阿尼玛卿山晓玛沟冰川分别在2004、2007、2016和2019年连续发生4次。利用多序列遥感影像和现有资料的整合统计对近35年来晓玛沟冰川形态、流速特征等进行分析,厘清了4次冰川滑塌事件发生的诱因以及潜在的隐患点。结果表明,4次冰川滑塌发生前期的冰川跃动或末端前进、冰川后缘冰-岩崩、异常高温降水、易于滑动产生的基岩性质等与冰川滑塌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到冰川后缘陡坡区在2000-2011年间发生4次规模较大的冰-岩崩,为多次冰川滑塌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和动力基础。未来几年内再次发生冰川滑塌的可能性极大。2019年冰川滑塌发生后,晓玛沟冰川再次向前滑动;近年来,冰川后缘新发育的不稳定斜坡冰裂隙发育明显增多;斜坡冰流速的变化与下部冰川稳定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冰川滑塌发生的相关年份斜坡冰流速明显较快。根据对阿尼玛卿山4次冰川滑塌诱因的分析以及新隐患点的判定,提出结合遥感影像和临近气象站点资料的便易手段,加强对晓玛沟内冰川形态和运动特征等的监测,以及时关注和预测未来灾害的发生。 |
《水土保持研究》 300-303,308 2015年第3期 2015 3 水土保持研究 |
---|
阿尼玛卿山RSGIS冰川面积变化气候变化 |
作者: 王凯 、杨太保 、何毅 、冀琴 |
摘要: 以阿尼玛卿山的冰川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年、2001年、2010年3个时段的TM、ETM+影像,利用RS,GIS技术提取了阿尼玛卿山冰川边界,并结合距研究区较近的3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数据,对近20 a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与气候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来,阿尼玛卿山冰川既有退缩也有前进,但整体呈退缩趋势.1992-2010年冰川面积从109.21 km2减少到99.34 km2,退缩了9.04%;1992-2001年年均退缩速率为0.71 km2/a,而2001-2010年年均退缩速率为0.38 km2/a,表明近10 a退缩速率减慢.气象数据表明,气温大幅度上升,降水量小幅度增加.温度升高是阿尼玛卿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
《心理学进展》 984-988 2018年第7期 2018 7 心理学进展 |
---|
自恋人格障碍人格面具阴影原型阿尼玛 |
作者: 李娇娇 、李燕 |
摘要: 童话故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展示,《美女与野兽》讲述了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野兽,通过找到真爱的过程,打破野兽的面具,回到了王子的本来面目。本文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了野兽的自恋人格障碍在童话中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野兽自恋人格障碍的起源。以及野兽如何打破阴影的控制,找到内心的阿尼玛,重新获得爱的能力,展示出了童话中隐藏着的自恋人格障碍治愈的过程。 |
《文学教育》 16-19 2022年第5期 2022 5 文学教育 |
---|
原型自性化人格面具阿尼玛 |
作者: 张新慧 、张宜波 |
摘要: 因涉及到同性恋、性颠倒以及男子女性化等主题,《伊甸园》是一部争议较大的作品,自出版伊始就引起学术界广泛研究。处于研究中心的男主人公戴维·伯恩复杂且十分矛盾,难以参透。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戴维·伯恩,可以综合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内部因素的作用,剖析戴维·伯恩的人格发展过程,解释他的种种矛盾行为。分析发现,戴维·伯恩是海明威笔下非典型性的硬汉,他不断发现并平衡人格的各个方面,整合内心,最终实现自性化,成为了一个心理上完整的人。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35-39 2003年第3期 2003 3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
尼玛中特提斯洋多岛弧盆系西藏 |
作者: 卢书炜 、任建德 、杜凤军 、刘品德 |
摘要: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缘存在一套中、晚侏罗世稳定浅海碎屑岩沉积,属残余海盆地沉积,表明尼玛地区的俯冲消减机制在中侏罗世以后已结束.结合带南侧三叠系确哈拉群为一套半深水-深水沉积,是陆架边缘沉积序列,代表结合带打开之初的较早期沉积.确哈拉群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中侏罗世钙碱性岛弧火山岩系,是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早侏罗世向南俯冲对应的滞后弧火山岩.在结合带南侧80~100km范围内分布着一条东西长超过100km的中晚侏罗世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带,属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向南俯冲碰撞作用的后碰撞阶段产物.综合认为,尼玛地区中特提斯洋是在三叠纪打开、中侏罗世以前向南俯冲闭合的.结合区域上该结合带闭合时间有早有晚、俯冲方向有南有北的事实,提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的、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小洋盆共同组成的多岛洋,其间存在许多大小不一、运动方向和性质各不相同的地体.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造山(造陆)机制是解释中特提斯洋发展演化诸多问题的理想模式. |
《地震工程学报》 181-187 2015年第1期 2015 1 地震工程学报 |
---|
尼玛西南 5.6 级地震地震参数地震条带 |
作者: 沈小七 、索仁 、王俊 、曹华文 |
摘要: 主要研究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西南 MS5. 6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震源参数、发震构造等;利用震中附近600 km 范围内台站测定参数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哈佛大学给出的震源机制解较一致,且与通过现场考察的发震断层走向具有一致性。研究认为本次地震发生在冈底斯山—拉萨块体内部,断裂为 NNW 向,主要受张应力作用产生左旋走滑正断层活动。此外还分析了震前地震学条带异常特征,结束表明,震前1年出现 NW 向条带非常显著,研究结论为该地区今后地震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
《沉积学报》 912-923 2022年第4期 2022 4 沉积学报 |
---|
源—汇系统沉积通量数值模拟尼玛盆地古地貌 |
作者: 王新航 、汪银奎 、旦增平措 、巴桑曲珍 、韩中鹏* |
摘要: 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地貌演变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目前对于高原中部新生代地貌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仍旧存在较大的争议,并且通过不同研究手段得到的结论也存在较大不同。流域盆地内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其沉积场所的大地构造背景、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记录了源区的剥露历史,以及整个流域盆地的时空展布、地貌演变、风化强度和沉积通量变化等重要的地表过程。高原中部至少在早中新世就已形成的内流水系为进一步认识高原地貌演化提供了可能。基于源—汇系统质量平衡原则,以高原中部新生代尼玛盆地及其物源区构成的陆相盆地源—汇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沉积通量数值模拟(BQART-MCS)为研究方法,尝试重建高原中部新生代晚期的地貌格局。模拟结果表明:只有在年均气温为2℃~10℃、最大地势为1~3 km、干旱—半干旱的地貌条件下,源区产生的碎屑物质总量才可以与汇区沉积物总量达到平衡。本项研究是深时沉积通量数值模拟方法(BQART-MCS)在青藏高原的首次尝试,为在陆相盆山源—汇系统开展沉积物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542-554 2023年第3期 2023 3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
正构烷烃油页岩西风环流印度季风尼玛盆地 |
作者: 汪素风 、陈云 、伊海生* 、唐闻强 、周羽漩 、崔荣龙 、伍新和 、白蓉 、杨芸 |
摘要: 尼玛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中部特殊区域,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大套连续的湖相暗色油页岩,其富含生物分子化石,对重建青藏高原古气候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康嘎勒剖面正构烷烃及相关参数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剖面油页岩正构烷烃分布从底到顶由单峰前峰型向单峰后峰型过渡,具2个旋回周期;碳优势指数相对稳定,但TAR、ACL、Paq及n C≤21/nC≥25变化较大,表明湖泊沉积有机质由内源为主的低等藻类向高等水生植物和外源陆生高等植物转变,且区域气候环境由温凉湿润向炎热干旱逐步演化。综合分析认为,尼玛盆地在始新世的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风环流和季风系统的共同影响。且西风环流和季风的强度变化与全球气候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全球变暖时,西风环流势力减弱,西风环流和残余洋水汽为高原中部提供的有效降水减少,气候相对干旱;而在全球降温时,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增强,残余洋水汽的叠加又为高原中部提供了充足的有效降水,气候湿润。 |
《电机与控制应用》 6-10 2011年第2期 2011 2 电机与控制应用 |
---|
尼玛超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防爆定子铜耗转子铝耗 |
作者: 王勃 、王少景 |
摘要: 简要介绍了研制的符合尼玛标准的防爆超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与结构设计特点.该电机采用优质硅钢片与退火工艺降低铁耗、低谐波绕组降低铜耗、特殊转子表面加工和酸洗工艺降低杂耗等.同时介绍了UL的防爆规范.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555-564 2023年第3期 2023 3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
尼玛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频谱分析湖平面演化烃源层分布 |
作者: 陈云 、伊海生 、陈璐洁 、伍新和 、唐闻强 、汪锐 、杨芸 、张承志 |
摘要: 青藏高原中部尼玛盆地是一个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的新生代陆相裂谷盆地。交通不便和勘探程度较低等因素导致其高精度沉积旋回特征和地层学一直鲜有研究。尼1井是盆地内第一口地质探井,通过对该井古近系牛堡组三段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证实了天文轨道周期对盆地内湖相地层的沉积具有显著影响。滤波分析显示牛堡组三段保存了41个短偏心率(~100kyr)周期,76个斜率(~54kyr)周期和178个岁差(~23kyr)周期,平均沉积速率为92.03m/Ma,沉积时限~4.1Myr。此外,结合Fischer图解与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确定牛堡组三段湖平面经历了1次长周期的升-降变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尼玛盆地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主要受天文旋回周期影响下的湖平面变化所控制。 |
题名 | 作者 | 来源 | 数据库 | 操作 |
---|
1 |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内心矛盾 | 韩佳宁 、田刚 、万佳英 | 《文学教育》 2014年第4期 | 期刊 | |
2 | 阿Q恋爱悲剧新解 ————阿尼玛原型视角下的作品重读 | 刘柏君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 | 期刊 | |
3 | 《霸王别姬》中的“阿尼玛”原型 | 唐丹丹 |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 | 期刊 | |
4 | 青海省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典型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 曹锋 、阎海飞 |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16期 | 期刊 | |
5 | 论《白鲸》中的海洋象征 | 沈进宇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 | 期刊 | |
6 | 浅述青海省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地层特征 | 曹锋 |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10期 | 期刊 | |
7 | 论《瓦解》中的阿尼玛原型 | 马缓缓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 | 期刊 | |
8 | 文学作品中的“阿尼玛”原型分析 | 董馨雨 | 《文学教育》 2022年第16期 | 期刊 | |
9 | 苏童《罂粟之家》的心理原型分析 | 张梅 | 《文学教育》 2021年第22期 | 期刊 | |
10 | 青海省玛沁县雪山乡地区蛇绿混杂岩带研究 | 董新柱 |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18期 | 期刊 | |
11 | 阿尼玛卿山多次冰川滑塌链式灾害过程梳理与展望 | 王忠彦 、张太刚 、王伟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6期 | 期刊 | |
12 | 近30年阿尼玛卿山冰川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 王凯 、杨太保 、何毅 、冀琴 | 《水土保持研究》 2015年第3期 | 期刊 | |
13 | 《美女与野兽》中野兽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 李娇娇 、李燕 | 《心理学进展》 2018年第7期 | 期刊 | |
14 | 原型理论下《伊甸园》戴维·伯恩的自性化发展 | 张新慧 、张宜波 | 《文学教育》 2022年第5期 | 期刊 | |
15 | 从尼玛地区地质新资料看中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 | 卢书炜 、任建德 、杜凤军 、刘品德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3年第3期 | 期刊 | |
16 | 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西南 MS5.6地震研究 | 沈小七 、索仁 、王俊 、曹华文 | 《地震工程学报》 2015年第1期 | 期刊 | |
17 | 陆相流域盆地沉积通量模拟及古地貌意义 ——以西藏尼玛地区为例 | 王新航 、汪银奎 、旦增平措 、巴桑曲珍 、韩中鹏* | 《沉积学报》 2022年第4期 | 期刊 | |
18 | 西藏尼玛盆地古近纪湖相油页岩正构烷烃特征及其古环境与古气候意义 | 汪素风 、陈云 、伊海生* 、唐闻强 、周羽漩 、崔荣龙 、伍新和 、白蓉 、杨芸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3年第3期 | 期刊 | |
19 | 符合尼玛标准的防爆超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研制 | 王勃 、王少景 |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11年第2期 | 期刊 | |
20 | 青藏高原古近系牛堡组三段天文周期旋回分析及古湖平面演化研究:以尼玛盆地尼1井为例 | 陈云 、伊海生 、陈璐洁 、伍新和 、唐闻强 、汪锐 、杨芸 、张承志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3年第3期 | 期刊 |
出版物经营(出版物批发、出版物互联网销售)新出发(鄂)批字第1073号 电子出版物制作(鄂)电制证字第001号 音像制品制作(鄂)音制证字第01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鄂)字第009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