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5
摘要:
穹顶样黄斑(DSM)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区域内黄斑区向内隆起。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结果, DSM被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圆型, 但其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DSM最初被认为与低眼压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等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DSM是为抵抗近视进展而形成的一种适应性保护机制。但最新研究表明, 黄斑隆起可能是其周围区域进行性不对称的脉络膜及巩膜变薄所致, 而不是黄斑中心区主动向内隆起的结果。高度近视眼DSM中常伴随多种近视性并发症, 导致DSM患眼视力下降及视功能损伤, 如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裂孔及Bruch膜缺损等。DSM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且针对相关并发症仍无有效预防及治疗方法。本文对高度近视眼DSM形成机制及其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总结, 为探索高度近视的视觉预后及DSM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0929);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TJYXZDXK-037A)
页码:
164-168 
刊物介绍